Kowloon Metal City

Track 20

《搖滾歲月》:如果命運能選擇



從元老的《Grease》開始,劇界和電影界創作人便喜歡將對家的傑出歌舞作品帶到自己界別,這種(逆)改編成為一股不老潮流,像《Mamma Mia!》和《Hairspray》一類以流行曲做主題的賣座名作便被爭先恐後變成電影,這次輪到講述搖滾/重金屬黃金時代'80,加上大量金曲和搞笑演出的勵志愛情故事《Rock of Ages》,在百老匯享譽多年並遠銷加拿大、歐洲、澳洲甚至韓國,2011年末倫敦首演大半年後,終於被拍成電影在2012暑假檔期公映。這個跨越劇院、影院和唱片三層面之旅,就從《Rock of Ages》舞台劇開始:


Kowloon Metal City Track 19:歐洲搖滾歌劇見聞錄之一

"Rock Musical Mystery Tour" Trilogy Chapter I

Rock of Ages @Shaftesbury Theatre, London



雖然歐美電影在太平洋彼岸向來大受歡迎,五花百門之中音樂劇電影較冷門,因為東方不太盛行這種西式文藝娛樂,或者只有印度人才懂得完全擁抱電影中的舞台式歌舞。而香港這個所謂國際都會,一無舞二無劇,三沒搖滾,四欠認真音樂文化和風氣,怎麼看都沒有上畫的理由,單年初已有用本地當打搖滾樂隊Mr.做主角的《起勢搖滾》不叫座之先例,所以最後居然有份被排期非常意外,最初外電消息更傳香港上畫日期是六月初比主場歐美早半個月,只有歸因於發行商對飾演搖滾巨星的Tom Cruise抱無比信心。雖然後來延期到八月中暑假檔期也一直沒甚麼宣傳,最少片商未有放棄這匹冷馬,更出奇本來《轟天猛將2 The Expendables 2》獲安排同日上映,這以大隻佬軍團加八九十年代槍戰武打作賣點的大片本就立於不敗之地,兩者對決可謂個勝之不武的票房比試,在前夕不知為何退縮的竟是《Expendables》,被臨時抽起映期延後一個月。觀乎在沒了強敵的情況下,《搖滾歲月》幾乎不到半個星期已被大幅縮場幾近找不到晚間七、八時黃金時段場次,可說上畫上得相當勉強,甚至勉強得跟乾脆不上無大分別。





難得發行商明知此仗必敗仍願背水一戰。搖滾演唱會是種群眾一同參與的運動,而美國電影院跟本地拘謹風氣截然不同,盛行觀眾即場對聲畫情節作出反應,片商就在針對外國觀眾的地區影院,特別加開只播英文歌詞字幕的卡拉OK版本,巧妙運用電影本身和目標社群的文化特色。不知算盤打得響不響,再者結果如何對早定大局難存大影響,縱使進《搖滾歲月》/退《The Expendables 2》這局相當耐人尋味,視死如歸般的決策著實讓人欽佩,或者他們已從電影中領悟到八十年代搖滾「有前冇後打死罷就」的道理。





既原作已是未進場已猜想得到大概的老生常談畢竟演才是主,搬上大銀幕自不然難有甚麼翻天覆地之舉,不過一個簡單的男女主角邂逅共同尋夢故事,兩個版本方針大不同,可以說編劇為遷就更大的市場,把一個已夠簡單的劇本再加簡化淺化。好像將反派定型成打擊魔鬼音樂的衛道之士,原劇精明之處正是即使當時確實如此,也會迴避這同類型劇作幾近必定採用的題材,將惡勢力改為欲掠地謀利的大財團,便不致太庸俗也更切合國際聲討「1%」和本港地產霸權當道的時局,相信現代的觀眾也非那麼守舊和不懂思考,何必全部不論好壞都忠於那個年代的落回俗套?和忘記「唱著搖滾反對搖滾」其實有點荒謬?就是為設計個角色加插拉票房女星Catherine Zeta-Jones吧。





最忠於原著就是同樣大量金曲從頭唱到尾,第一句正式對白也要等開場十多分鐘才聽到,所以開場不久已感受到港外文化差異:香港觀眾看慣電視劇和電影凡事都要以大量對白交代得清清楚楚,即閉上眼只用耳「看」都能跟隨故事進行,《搖滾歲月》大唱一番才來一(小)段對白便顯得很新奇了,對這些觀眾而言以歌說故事便只會比用畫面去說更稀奇,所以看過兩場,很多時笑的原因不是內容惹笑 - 雖然字幕組將對白和歌詞地道化的心機沒有白費,隔了這麼久「真的假不了」大家還很受落 - 更多時是覺得這種演譯方法很滑稽而笑。也總比笑不出好吧,若數反應最佳必是酒吧二寶患難見真情終於坦誠相對,這一幕亦做得最有原作舞台劇風範,難怪能贏盡觀眾歡心,不過改變一些反成為電影一點美中不足:原作中這段「基情」其實從頭到尾都沒有很明顯地表達出來,掩掩揚揚的更有玩弄空間,最後「揭曉」也成全劇一個高潮,如今卻高調地表達出來,縱演得好,倒有點呈低手了。





演出陣容不算很強勁,氣質和外型亦帶瑕疵,但反正本來就是個草根故事這倒不是甚麼問題,最重要演員做足本份演活了各自的角色,特別Tom Cruise讓人眼前一亮,不知為何事前很多人不看好,未上畫已對他演搖滾巨星打下負評,結果卻喜出望外。電影劇本改動最大除了加入Catherine Zeta-Jones的市長夫人原創角色,和原來可有可無的經理人變成另一大反派,Stacee Jaxx改頭換面得最厲害,不再出鏡只為唱唱歌、泡泡妞和完成破壞男女主角關係之劇情,而變成佔很重戲份的重心角色 - 要不,也不會請Tom Cruise來演吧。





新的Stacee Jaxx可說是集個所有普羅大眾眼中搖滾巨星典型於一身的極致stereotype,'60的嬉皮士、'70的酒毒穿腸(因尺度問題不沾毒品)、'80的荒淫頹靡想得出就找得到,那份神經質和頹廢相當傳神,相信很多人意料不到Tom Cruise敢於如此放下身段,尤其劇本已被弱化左成普通道德鬥爭之流卻又劇力未足,這在酒色財氣中不能自拔的搖滾巨星便提供了探討音樂工業和人性陰暗面的處境,補回歡樂原著所欠之內涵,也令男女主角關係發展更加完整。常被批評實力不足的Tom Cruise,繼《Tropic Thunder》粗口爛舌的禿頭電影監製之後,又有另一突破自我的代表性角色。





一般觀眾關心的是演員卡士和演出有多詼諧,但rock友metal友當然覺得音樂更重要。原作一大笑點是取名《Rock of Ages》,到頭來卻不獲作者Def Leppard的唱片公司環球同意,買不到這曲和任何Def Leppard歌曲版權,實在太諷刺自己都不能不幽自己一默,幸好討論多時終於買到了,第一次聽到同名主題曲 - 不過沒有唱,Stacee Jaxx初到Bourbon Room背景播放的就是《Rock of Ages》。兩作選曲不盡同但仍不錯,只是很多因素導致成品不大理想。


兩小時內要演戲念對白之餘唱出十多首歌確有點困難,本來構思就是藉串燒式組合盡量帶出最精最多,電影除此再多了將不同歌曲重疊合併的新意,不過僅得《We Built This City》+《We're Not Gonna Take It》一個突出的成功例子,其他為善用更珍貴的銀幕篇幅均遭到或多或少的刪減省略,最常見當然是演奏部份縮短和取消重覆的演唱段落,卻操之過急令很多歌曲未獲充分發揮已完結白白浪費,再者器樂部份心思欠奉 - 又有多少觀眾有心留意了 - 閹割下來的就像那非常精緻非常清翠的錄音,刻意塑造成份太高致有其形而乏神韻。


旋律也遺憾地跟編曲一樣被迫簡化甚至壓下。現實是舞台劇演員優勢在於演舞唱皆能,電影演員即使能藉努力克服舞蹈的挑戰卻不一定能唱,尤其搖滾/重金屬在現代音樂和流行音樂之中屬數一數二難唱,很多八十年代名樂隊主音被公認為史上最強歌手並非無因,要唱歌非本行的演員忠實重演那些可能原唱者自己現在都未必能唱到的高難度歌曲確是過於苛刻,只是總難免被比較,演員的唱功亦非突出,一切便只似力不從心,特別女主角的部份,百老匯舞台劇女主角嗓子尖而高十分不討好,不知為何電影也要找個特質相近的,結果即使能唱也聽得人很難受,為何不直接換個聲音較順耳的?意外是Tom Cruise居然唱得不錯,雖一開始模仿Axel Rose那超狂野嗓子的《Paradise City》聽得掃興他完全不合唱這風格,幸好其他歌唱得不差,即使說在錄音室總有多不勝數的技術和器材彌補任何不足,能唱/錄成此也算合格了,既《Tropic Thunder》後他試過在頒獎禮以禿頭監製的角色客串表演過,可能不久將來會有機會一睹他唱演場的虛實。





Journey的曠世金曲《Don't Stop Believin'》仍是主題作,故事加入作歌一段,男女主角關係在這曲初構思萌芽,在完成時結果,並藉此帶出主題「追尋一番,所求的不一定要是名利」,為全劇完整地作結,雖然實質的喜劇成份不夠高,要「人人有戲做」、「人人有歌唱」的野心也導致枝節多而冗長,音樂如何前面評過了,問題縱不少也未至於一面倒地差,當成小品喜劇都足夠,最有趣是一反常理地電影本身比預告片好得多。或者這才是這改編電影最大成就。


看著Stacee Jaxx的歇斯底里,便想起另一著名重金屬電影《Rock Star》,那誤打誤撞成為搖滾巨星,卻抵受不住星途壓力黯然離開的男主角,兩者際遇相像,而《搖滾歲月》是用十分開心的手法去演譯一個有點傷感的故事,可以乾脆視為發生在個平行宇宙的《Rock Star》。也很難不聯想到同樣以搖滾為主線、和正好以平行宇宙觀出名的神劇《天與地》,最後全部人物同場合唱《Don't Stop Believin'》動人心魄盡見搖滾精神,但跟《年少無知》不同,雖說探討知足常樂、不應沉溺之類,作為喜劇結局難逃名利愛情通通全收的超級大團圓,而非《天與地》般只有嘆息假使一切可以重來。不過團圓喜慶的僅限電影世界,回到現實之中有見坊間評價普遍負面,不叫好之餘更不叫座,如果命運能選擇,本地片商方面應該不會同樣決定臨時抽起《轟天猛將2》讓《搖滾歲月》上畫,甚至金主們根本不會選擇投資開拍這電影吧?






紙談金屬 Kowloon Metal City Track List



阿Sir話:
香港資深五金業工作者劉Sir
樂評總集



電視談金屬:
亞洲電視《文化潮流》#9
「中樂與重金屬」訪談



A Moment of Clarity:
與《明周》一談
(a "metafictional" interview)




Sir個網
lau-sir.com

Sirblog
http://blog.yahoo.com/lau-sir.com

Kowloon Metal City Track 20:《搖滾歲月》:如果命運能選擇 (2012.10.14)

Kowloon Metal City

Track 20

《搖滾歲月》:如果命運能選擇



從元老的《Grease》開始,劇界和電影界創作人便喜歡將對家的傑出歌舞作品帶到自己界別,這種(逆)改編成為一股不老潮流,像《Mamma Mia!》和《Hairspray》一類以流行曲做主題的賣座名作便被爭先恐後變成電影,這次輪到講述搖滾/重金屬黃金時代'80,加上大量金曲和搞笑演出的勵志愛情故事《Rock of Ages》,在百老匯享譽多年並遠銷加拿大、歐洲、澳洲甚至韓國,2011年末倫敦首演大半年後,終於被拍成電影在2012暑假檔期公映。這個跨越劇院、影院和唱片三層面之旅,就從《Rock of Ages》舞台劇開始:


Kowloon Metal City Track 19:歐洲搖滾歌劇見聞錄之一

"Rock Musical Mystery Tour" Trilogy Chapter I

Rock of Ages @Shaftesbury Theatre, London



雖然歐美電影在太平洋彼岸向來大受歡迎,五花百門之中音樂劇電影較冷門,因為東方不太盛行這種西式文藝娛樂,或者只有印度人才懂得完全擁抱電影中的舞台式歌舞。而香港這個所謂國際都會,一無舞二無劇,三沒搖滾,四欠認真音樂文化和風氣,怎麼看都沒有上畫的理由,單年初已有用本地當打搖滾樂隊Mr.做主角的《起勢搖滾》不叫座之先例,所以最後居然有份被排期非常意外,最初外電消息更傳香港上畫日期是六月初比主場歐美早半個月,只有歸因於發行商對飾演搖滾巨星的Tom Cruise抱無比信心。雖然後來延期到八月中暑假檔期也一直沒甚麼宣傳,最少片商未有放棄這匹冷馬,更出奇本來《轟天猛將2 The Expendables 2》獲安排同日上映,這以大隻佬軍團加八九十年代槍戰武打作賣點的大片本就立於不敗之地,兩者對決可謂個勝之不武的票房比試,在前夕不知為何退縮的竟是《Expendables》,被臨時抽起映期延後一個月。觀乎在沒了強敵的情況下,《搖滾歲月》幾乎不到半個星期已被大幅縮場幾近找不到晚間七、八時黃金時段場次,可說上畫上得相當勉強,甚至勉強得跟乾脆不上無大分別。





難得發行商明知此仗必敗仍願背水一戰。搖滾演唱會是種群眾一同參與的運動,而美國電影院跟本地拘謹風氣截然不同,盛行觀眾即場對聲畫情節作出反應,片商就在針對外國觀眾的地區影院,特別加開只播英文歌詞字幕的卡拉OK版本,巧妙運用電影本身和目標社群的文化特色。不知算盤打得響不響,再者結果如何對早定大局難存大影響,縱使進《搖滾歲月》/退《The Expendables 2》這局相當耐人尋味,視死如歸般的決策著實讓人欽佩,或者他們已從電影中領悟到八十年代搖滾「有前冇後打死罷就」的道理。





既原作已是未進場已猜想得到大概的老生常談畢竟演才是主,搬上大銀幕自不然難有甚麼翻天覆地之舉,不過一個簡單的男女主角邂逅共同尋夢故事,兩個版本方針大不同,可以說編劇為遷就更大的市場,把一個已夠簡單的劇本再加簡化淺化。好像將反派定型成打擊魔鬼音樂的衛道之士,原劇精明之處正是即使當時確實如此,也會迴避這同類型劇作幾近必定採用的題材,將惡勢力改為欲掠地謀利的大財團,便不致太庸俗也更切合國際聲討「1%」和本港地產霸權當道的時局,相信現代的觀眾也非那麼守舊和不懂思考,何必全部不論好壞都忠於那個年代的落回俗套?和忘記「唱著搖滾反對搖滾」其實有點荒謬?就是為設計個角色加插拉票房女星Catherine Zeta-Jones吧。





最忠於原著就是同樣大量金曲從頭唱到尾,第一句正式對白也要等開場十多分鐘才聽到,所以開場不久已感受到港外文化差異:香港觀眾看慣電視劇和電影凡事都要以大量對白交代得清清楚楚,即閉上眼只用耳「看」都能跟隨故事進行,《搖滾歲月》大唱一番才來一(小)段對白便顯得很新奇了,對這些觀眾而言以歌說故事便只會比用畫面去說更稀奇,所以看過兩場,很多時笑的原因不是內容惹笑 - 雖然字幕組將對白和歌詞地道化的心機沒有白費,隔了這麼久「真的假不了」大家還很受落 - 更多時是覺得這種演譯方法很滑稽而笑。也總比笑不出好吧,若數反應最佳必是酒吧二寶患難見真情終於坦誠相對,這一幕亦做得最有原作舞台劇風範,難怪能贏盡觀眾歡心,不過改變一些反成為電影一點美中不足:原作中這段「基情」其實從頭到尾都沒有很明顯地表達出來,掩掩揚揚的更有玩弄空間,最後「揭曉」也成全劇一個高潮,如今卻高調地表達出來,縱演得好,倒有點呈低手了。





演出陣容不算很強勁,氣質和外型亦帶瑕疵,但反正本來就是個草根故事這倒不是甚麼問題,最重要演員做足本份演活了各自的角色,特別Tom Cruise讓人眼前一亮,不知為何事前很多人不看好,未上畫已對他演搖滾巨星打下負評,結果卻喜出望外。電影劇本改動最大除了加入Catherine Zeta-Jones的市長夫人原創角色,和原來可有可無的經理人變成另一大反派,Stacee Jaxx改頭換面得最厲害,不再出鏡只為唱唱歌、泡泡妞和完成破壞男女主角關係之劇情,而變成佔很重戲份的重心角色 - 要不,也不會請Tom Cruise來演吧。





新的Stacee Jaxx可說是集個所有普羅大眾眼中搖滾巨星典型於一身的極致stereotype,'60的嬉皮士、'70的酒毒穿腸(因尺度問題不沾毒品)、'80的荒淫頹靡想得出就找得到,那份神經質和頹廢相當傳神,相信很多人意料不到Tom Cruise敢於如此放下身段,尤其劇本已被弱化左成普通道德鬥爭之流卻又劇力未足,這在酒色財氣中不能自拔的搖滾巨星便提供了探討音樂工業和人性陰暗面的處境,補回歡樂原著所欠之內涵,也令男女主角關係發展更加完整。常被批評實力不足的Tom Cruise,繼《Tropic Thunder》粗口爛舌的禿頭電影監製之後,又有另一突破自我的代表性角色。





一般觀眾關心的是演員卡士和演出有多詼諧,但rock友metal友當然覺得音樂更重要。原作一大笑點是取名《Rock of Ages》,到頭來卻不獲作者Def Leppard的唱片公司環球同意,買不到這曲和任何Def Leppard歌曲版權,實在太諷刺自己都不能不幽自己一默,幸好討論多時終於買到了,第一次聽到同名主題曲 - 不過沒有唱,Stacee Jaxx初到Bourbon Room背景播放的就是《Rock of Ages》。兩作選曲不盡同但仍不錯,只是很多因素導致成品不大理想。


兩小時內要演戲念對白之餘唱出十多首歌確有點困難,本來構思就是藉串燒式組合盡量帶出最精最多,電影除此再多了將不同歌曲重疊合併的新意,不過僅得《We Built This City》+《We're Not Gonna Take It》一個突出的成功例子,其他為善用更珍貴的銀幕篇幅均遭到或多或少的刪減省略,最常見當然是演奏部份縮短和取消重覆的演唱段落,卻操之過急令很多歌曲未獲充分發揮已完結白白浪費,再者器樂部份心思欠奉 - 又有多少觀眾有心留意了 - 閹割下來的就像那非常精緻非常清翠的錄音,刻意塑造成份太高致有其形而乏神韻。


旋律也遺憾地跟編曲一樣被迫簡化甚至壓下。現實是舞台劇演員優勢在於演舞唱皆能,電影演員即使能藉努力克服舞蹈的挑戰卻不一定能唱,尤其搖滾/重金屬在現代音樂和流行音樂之中屬數一數二難唱,很多八十年代名樂隊主音被公認為史上最強歌手並非無因,要唱歌非本行的演員忠實重演那些可能原唱者自己現在都未必能唱到的高難度歌曲確是過於苛刻,只是總難免被比較,演員的唱功亦非突出,一切便只似力不從心,特別女主角的部份,百老匯舞台劇女主角嗓子尖而高十分不討好,不知為何電影也要找個特質相近的,結果即使能唱也聽得人很難受,為何不直接換個聲音較順耳的?意外是Tom Cruise居然唱得不錯,雖一開始模仿Axel Rose那超狂野嗓子的《Paradise City》聽得掃興他完全不合唱這風格,幸好其他歌唱得不差,即使說在錄音室總有多不勝數的技術和器材彌補任何不足,能唱/錄成此也算合格了,既《Tropic Thunder》後他試過在頒獎禮以禿頭監製的角色客串表演過,可能不久將來會有機會一睹他唱演場的虛實。





Journey的曠世金曲《Don't Stop Believin'》仍是主題作,故事加入作歌一段,男女主角關係在這曲初構思萌芽,在完成時結果,並藉此帶出主題「追尋一番,所求的不一定要是名利」,為全劇完整地作結,雖然實質的喜劇成份不夠高,要「人人有戲做」、「人人有歌唱」的野心也導致枝節多而冗長,音樂如何前面評過了,問題縱不少也未至於一面倒地差,當成小品喜劇都足夠,最有趣是一反常理地電影本身比預告片好得多。或者這才是這改編電影最大成就。


看著Stacee Jaxx的歇斯底里,便想起另一著名重金屬電影《Rock Star》,那誤打誤撞成為搖滾巨星,卻抵受不住星途壓力黯然離開的男主角,兩者際遇相像,而《搖滾歲月》是用十分開心的手法去演譯一個有點傷感的故事,可以乾脆視為發生在個平行宇宙的《Rock Star》。也很難不聯想到同樣以搖滾為主線、和正好以平行宇宙觀出名的神劇《天與地》,最後全部人物同場合唱《Don't Stop Believin'》動人心魄盡見搖滾精神,但跟《年少無知》不同,雖說探討知足常樂、不應沉溺之類,作為喜劇結局難逃名利愛情通通全收的超級大團圓,而非《天與地》般只有嘆息假使一切可以重來。不過團圓喜慶的僅限電影世界,回到現實之中有見坊間評價普遍負面,不叫好之餘更不叫座,如果命運能選擇,本地片商方面應該不會同樣決定臨時抽起《轟天猛將2》讓《搖滾歲月》上畫,甚至金主們根本不會選擇投資開拍這電影吧?






紙談金屬 Kowloon Metal City Track List



阿Sir話:
香港資深五金業工作者劉Sir
樂評總集



電視談金屬:
亞洲電視《文化潮流》#9
「中樂與重金屬」訪談



A Moment of Clarity:
與《明周》一談
(a "metafictional" interview)




Sir個網

lau-sir.com



Sirblog

http://lausirisual.blogspot.hk